这个摇篮是宋宝忱的父亲1958年从街上买的。
宋宝忱儿时自制的玩具九连环。
宋宝忱小时候使用过的草编挂篮。
展开剩余74%粮家村村史馆。
当年,李海平用了两年多,攒了700多元钱,买了台电视机。
粮家村村史馆位于兴隆台区新工街道粮家村文化大院,与农家书屋、书画工作室相邻,是一处富有地域特色的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。馆内陈列着马灯、水斗子、鞋撑子、缝纫机等老物件,还有90多年前村里老工厂制作的箱包、服装等,都是村民捐赠的。翻开捐赠台账本,能看到密密麻麻记录的捐赠人名、物件、日期等,老物件承载着村里的岁月与村民的情感。近日,晚报记者探寻粮家村村史馆,寻找老物件背后的故事。从捐赠者的讲述中了解当年村居农家的生活往事。
藏在旧时光里的童年
馆内模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样子,布置了当时北方火炕上常见的装饰物品和生活物品。其中一个吊在屋顶檩子上的老式摇篮格外引人注意。在本地,这种摇篮又被称为“悠车子”,眼前的这个,“悠”大了村民宋宝忱家两代共7个孩子后,才退居二线,被搁置在库房一角。如今,宋宝忱为它找到了一个新家。
这个摇篮是1958年的时候,宋宝忱的父亲从街上买来的,当时宋宝忱的二姐成为第一个享用者,之后差不多十年的时间里,它一直为宋家的4个孩子“服役”,直到在家中排行最小的宋宝忱。堪堪过去十多年,这个摇篮又成为宋宝忱3个外甥女的“哄睡神器”。那时候,这种摇篮已经从常见物变成了稀罕物。特别是摇篮外边的漆印花样和口号,都被岁月烙上了年代的印记。
宋宝忱捐赠的物品较多,除了这个摇篮,还有一个精巧的草编挂篮、儿时自制的玩具九连环等。其中那个挂篮同样也挂在房梁上,位置和高度也参考宋宝忱记忆中的样子。据他回忆,这个挂篮是奶奶的陪嫁之一,距今得有94年的时光了。这个挂篮对于童年的宋宝忱有巨大的吸引力。因为当年奶奶的零食——炉果、桃酥、绿豆糕等点心就放在里面。副食品匮乏的年代,这些糕点是专门孝敬老人的,父母不仅不会给孩子分发,还告诫他们不许偷吃。但仗着自己是家中最小的孩子,祖辈特别的偏爱,宋宝忱经常会偷偷地从挂篮里掏几块饼干,揣好跑到外面找到姐姐们,和姐姐们平分美味。偶尔被家长发现,宋宝忱也自己扛下,挨顿数落完事。这些原本藏在旧时光里的老故事,在宋宝忱的记忆中从未褪色,现在看到这些物品展示在村史馆里,他觉得很有意义:村里一代代孩子长起来,他们能珍藏好这些老物件,能够感受到当年的生活,理解父母之爱和手足之情,才能更好地珍惜现在,展望未来。
黑白电视带来的炫彩享受
一台菊花牌的黑白电视机、一台DVD放映机、一盒录像带、几张黑胶唱片,瞬间将人带回到《霍元甲》《渴望》热播的年代。1984年,村民李海平终于将这台电视机买回家,《血疑》是当时买回电视后全家人在一起追的第一部电视剧。回忆起那年的春节联欢晚会,一家人围着电视机开怀大笑的场景,李海平直说这个钱花得值了:“电视机700多元钱,我攒了两年多才买下来,为这个孩子他妈还和我吵了一架,心疼钱,但买回来看上电视了,就不吵吵了。”虽然不是村里第一个拥有电视机的家庭,但李海平家因为喜好,家中先后购置了唱片机、录像机、录音机,成为当时村里鲜有的观看欣赏过大量影视音乐作品的家庭。
1990年,我国首次举办亚运会,李海平家彩色电视机取代了黑白电视机,亚运会期间全家人一场比赛都不愿错过。黑白电视机被放置在库房里,李海平怕放坏了,将隔潮隔尘措施做到位,隔段时间就打开电视机播放一下,防止内部零件受潮损坏。直到捐赠前的一两年,这台电视机还能正常显像。李海平告诉记者,他今年61岁,这台电视机被他搬进家里的时候,他刚20出头。小时候除了逢年过节偶尔能看上一场戏、几场扭秧歌,再没啥文艺活动能供欣赏。二十几岁成家立业,日子一天天好起来,也正赶上影视文艺迅猛发展的好时候,他还喜欢看电视剧、电影,喜欢听音乐、听戏,这些家电虽然不当吃喝,却极大满足了他和家人的文化娱乐需求,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。虽然现在这些家电都过时了、老旧了,但每当看到它们,还会想起很多美好的精彩的生活片段。(文字:张美宁 图片:王震宇)
发布于:北京市